星载宽带跨频段微波光子射频通道实现技术研究

蒋炜, 王迪, 李小军, 秦伟泽, 龚静文, 肖永川, 谭庆贵

电子学报 ›› 2022, Vol. 50 ›› Issue (11) : 2593-2601.

PDF(7068 KB)
PDF(7068 KB)
电子学报 ›› 2022, Vol. 50 ›› Issue (11) : 2593-2601. DOI: 10.12263/DZXB.20210727
学术论文

星载宽带跨频段微波光子射频通道实现技术研究

作者信息 +

Research on Realization Technology of Satellite Broadband Cross-Band Microwave Photonic Radio Frequency Channel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本文亮点

目前基于微波技术的射频通道带宽与频率受限、多频率变频能力受限、通用性差,严重制约了高通量卫星的频谱覆盖范围和大带宽多路变频能力.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对微波光子射频通道研究现状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并联型架构的宽带跨频段微波光子射频通道实现方法,开展了相应的仿真分析及实验验证.测试结果表明:该射频通道下变频输入频率可覆盖27GHz~52GHz,输出频率可覆盖17GHz~24GHz;上变频输入频率可覆盖25GHz~27GHz,输出频率可覆盖37GHz~43GHz,且该射频通道工作带宽优于2GHz,带内平坦度优于3dB,变频增益优于-10dB,无杂散动态范围优于100dB·Hz2/3.

HeighLight

At present, the RF(Radio Frequency) channel based on microwave technology features limited bandwidth, limited working frequency, limited multi-frequency conversion capability and poor versatility, which seriously prevent the high-throughput satellites from the large spectrum coverage and the multi-channel conversion capability of large bandwidth. To solve this problem,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status of microwave photonic RF channel, this paper proposes a broadband cross-band microwave photonic RF channel implementation method based on parallel architecture, and the corresponding simulation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are carried out.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down conversion input frequency of the RF channel can cover 27GHz~52GHz, and the output frequency can cover 17GHz~24GHz; the up conversion input frequency can cover 25GHz~27GHz, and the output frequency can cover 37GHz~43GHz. The bandwidth is larger than 2GHz, the in-band flatness is lower than 3dB, the conversion gain is lower than -10dB, and the spurious free dynamic range (SFDR) is higher than 100dB·Hz2/3.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蒋炜 , 王迪 , 李小军 , 秦伟泽 , 龚静文 , 肖永川 , 谭庆贵. 星载宽带跨频段微波光子射频通道实现技术研究[J]. 电子学报, 2022, 50(11): 2593-2601. https://doi.org/10.12263/DZXB.20210727
JIANG Wei , WANG Di , LI Xiao-jun , QIN Wei-ze , GONG Jing-wen , XIAO Yong-chuan , TAN Qing-gui. Research on Realization Technology of Satellite Broadband Cross-Band Microwave Photonic Radio Frequency Channel[J]. Acta Electronica Sinica, 2022, 50(11): 2593-2601. https://doi.org/10.12263/DZXB.20210727
中图分类号: TN927+.2   

1 引言

随着中继卫星系统和宽带卫星系统的发展,以及国家利益全球化拓展,军民通信业务需求急剧增加,高通量卫星(High Throughput Satellites,HTS)应运而生1,其最大特点就是在多波束天线中通过频率重复使用提供高速连接和广泛覆盖,从而在有效降低单位带宽成本的同时,灵活实现不同区域的不同波束覆盖,大大提升卫星载荷的通信容量和灵活通信能力2.当前高通量卫星正不断朝着高频段、大带宽、多波束和高容量方向发展.例如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DARPA)要求未来军用射频接收机瞬时带宽大于5GHz,工作带宽大于50GHz;美国卫讯公司劳拉空间系统公司建造的“卫讯”系列(ViaSat)卫星实现了全Ka频段的高通量宽带通信,通信容量达300Gbps,其2021年预计发射的ViaSat-3通信容量将达到1Tbps3~6.美国于2019年6月提出的休斯Hughes-95W卫星拟采用Ka/Q/V频段混合的载荷方案,预计单星容量可超过500Gbps7.高通量卫星载荷的高频段、大带宽、多波束处理需求射频通道需要具有宽频率覆盖范围、宽带、多路微波信号批量变频能力.然而传统微波技术受电子技术瓶颈限制,其星上射频信号多路变频频率和带宽受限,且对于不同类型的变频,需要相互独立的射频通道实现固定频段的变频,通用性差,无法满足高通量卫星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在卫星载荷中引入基于微波光子的射频通道技术,具有载波频率高、频率覆盖全面、多种频率同时变频、变频线性度好、模块通用化程度高等突出特点,有望在卫星通信领域得以广泛全面的应用.
面向高通量卫星大容量交换转发和Tbps通信容量互联网连接的发展需求,Airbus 8~10和DAS11~13 先后提出了工作频率涵盖Ka/Q/V频段,包括光本振信号生成馈送、微波光子混频及光交换等功能在内的微波光子载荷方案,可实现大规模路由与多频段微波信号的转发处理,有效降低了卫星载荷的体积、重量和功耗.其中微波光子射频通道作为关键部件,可实现包括光本振信号生成在内的多路微波信号同时变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针对高通量卫星通信宽带化、通用化、小型化和高线性的微波光子射频通道多路变频需求,对当前微波光子射频通道研究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基于并联型架构的宽带跨频段微波光子射频通道实现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验证,实现了频率涵盖Ku/Ka/Q/V多个微波频段的微波信号高性能批量变频.

2 微波光子射频通道实现方法

目前微波光子射频通道实现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多波长光载波的射频通道8~16以及基于光频梳的射频通道17~19两大类.基于多波长光载波的射频通道首先通过电光调制将接收到的多个微波信号调制到多波长光载波上,所生成的调制光信号经波分复用后合成一路后,在光域与本振信号进行混频,得到的混频信号通过波分解复用输出多路变频电信号.该方法实现简单,结构稳定,可处理带宽大,通道间串扰抑制能力强,能够与现行通信载荷射频前端兼容.
基于光频梳的射频通道能够提供一系列不同频率的光本振信号,利用频率间隔不同的载波光频梳和本振光频梳拍频,结合光学信道化滤波的方式,实现多路变频信号输出,并且通过改变光频梳的梳齿间隔和中心频率,能够实现频谱反转和相对位置变换等功能.然而该方法在相干双光频梳生成、高抑制比光频移和信道化滤波上均存在一定的工程实现难度.综合考虑星载射频通道系统实现的稳定性及实现难度,通常选择基于多波长光载波的射频通道实现方法.

2.1 基于串联型架构的宽带微波光子射频通道

当前基于多波长光载波的射频通道在采用多波长光载波的基础上,以射频信号调制与本振信号调制相串联的结构实现,具体如图1所示.阵列激光器输出工作在不同光波长的多路光载波信号,并送至电光调制组件中的相应电光调制器进行调制;电光调制组件由多个并行排列的电光调制器组成,每个电光调制器将不同接收通道的射频信号调制到阵列激光器输出的相应光载波上,得到多路射频调制光信号;该多路射频调制光信号由波分复用器合为一路后,经必要的光放大后在本振调制器上与接收到的电本振信号进行光域混频,所得到的光混频输出信号经光波分解复用器解复用为工作在不同波长的多路光信号,由相应的光电探测器进一步进行光电转换得到变频电信号.主要包括电光调制组件、光处理组件和光电探测组件三部分.在采用串联结构的射频通道实现方法中,电光调制组件实现多路射频信号的电光调制及与电本振信号的光域混频等功能,光处理组件实现光波分复用/光波分解复用及光放大,光电探测组件则通过光电转换实现变频信号的输出.
图1 基于串联型架构的宽带微波光子射频通道原理示意图

Full size|PPT slide

根据图1所示的原理图,采用VPI transmission Maker光学仿真软件建立了串联结构的双路宽带微波光子射频通道的仿真模型.激光源输出波长为1550nm、功率为10dBm的连续波送至并行排列的两个强度调制器,强度调制器的半波电压为6V,插入损耗为5dB.两个强度调制器上加载的射频信号频率分别为46GHz和50GHz,功率均为0dBm;强度调制器输出信号经波分复用合成为一路,随后经噪声系数为4dB的光放大器放大后送至半波电压为6V,插入损耗为5dB的本振调制器;本振调制器上加载的电本振信号频率为28GHz,本振调制器输出信号经波分解复用器解复用后,送至光电探测器进行光电转换,其中光电探测器的响应度为0.75A/W,射频调制器和本振调制器均工作在正交点.
当光放大器噪声系数为4dB、放大增益为10dB时,该双路宽带微波光子射频通道输出的下变频信号频谱仿真结果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下变频输出信号的频率为18GHz和22GHz,此外输出信号还包括电本振信号(28GHz),电射频输入信号(46GHz、50GHz)和电本振信号的二次谐波信号(56GHz).该射频通道输出电信号频率成分较多,尤其本振信号泄露较为严重,本振信号的功率电平远大于变频输出信号功率电平,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本振信号加以抑制,同时改善射频通道损耗.
图2 基于串联架构的双路下变频输出频谱仿真结果

Full size|PPT slide

此外,微波光子射频通道的线性工作能力由无杂散动态范围(Spurious-Free Dynamic Range,SFDR)表征,SFDR指的是三阶交调等于微波光子射频通道系统噪底时对应的输入射频信号功率,与输入射频信号功率等于微波光子射频通道系统噪底时的输入功率比值.当光放大器噪声系数为4dB、放大增益为25dB时,基于多波长光载波的宽带微波光子射频通道系统输出基波和三阶交调失真随输入信号功率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系统对应的无杂散动态范围为94dB·Hz2/3,为更好地提升宽带微波光子射频通道的线性工作范围,需进一步提高该系统的无杂散动态范围.
图3 SFDR仿真结果

Full size|PPT slide

2.2 基于并联型架构的宽带跨频段微波光子射频通道

如前所述,传统基于串联结构的宽带微波光子射频通道存在较为严重的本振泄漏问题,同时通道射频损耗和无杂散动态范围较差,难以很好地满足高通量卫星宽频率覆盖范围的宽带高线性批量变频需求.为此在传统基于串联型架构的宽带微波光子射频通道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并联型架构的宽带跨频段微波光子射频通道实现方法,以双路变频为例,其原理如图4所示.其中电光调制组件主要实现双通道射频信号电光调制及本振信号的电光调制;光处理组件主要实现光合路、光放大、光滤波及光波分解复用;光电探测组件主要实现高灵敏度微弱光信号的光电转换.在该实现方法中,多波长激光器阵列输出波长分别为λ1λ2的双路连续光信号,并作为光载波实现对所加载电信号的电光调制;光耦合模块由三个1×2光开关组成,其主要作用就是将多波长激光器阵列输出的双路连续光信号按特定要求进行耦合,输出功率基本一致、光工作波长分别为λ1λ2λ1& λ2的三路光载波信号;电光调制组件由两个射频调制器和一个本振调制器组成,其中射频调制器用于将接收到的双通道射频信号调制到工作波长分别为λ1λ2的光载波上,输出射频调制光信号;本振调制器用于将接收到的本振信号调制到工作波长为λ1& λ2的光载波上,输出本振调制光信号;射频调制光信号与本振调制光信号随后由光合路器合为一路光信号,经必要的光放大及光滤波后,所得到的滤波信号经波分解复用器解复用为工作波长分别为λ1λ2的光信号,由相应的光电探测器进一步进行光电转换得到变频电信号.
图4 基于并联型架构的宽带跨频段微波光子射频通道原理示意图

Full size|PPT slide

为了验证基于并联型架构的宽带跨频段微波光子射频通道性能,同样采用VPI transmission Maker光学仿真软件,建立了基于图4所示的并联型双路宽带射频通道仿真模型,系统各组件的仿真参数与串联结构的双路宽带微波光子射频通道仿真参数相同.其中射频调制器和本振调制器均工作在最小点.
当光放大器噪声系数为4dB、放大增益为10dB时,该双路宽带跨频段微波光子射频通道输出信号频谱仿真结果如图5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射频通道输出信号除包括频率为18GHz和22GHz的变频信号外,还包括电本振信号的二次谐波信号(56GHz),本振信号和射频信号的泄漏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抑制,因此基于并联型架构的宽带跨频段微波光子射频通道对电本振信号进行了有效的抑制.
图5 基于并联型架构的双路下变频输出频谱仿真结果

Full size|PPT slide

当光放大器噪声系数为4dB、放大增益为25dB时,基于并联型架构的宽带跨频段微波光子射频通道输出基波和三阶交调失真随射频输入信号功率变化的曲线如图6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系统对应的无杂散动态范围为103dB·Hz2/3.相比于传统基于串联型架构的宽带微波光子射频通道而言,该实现方法可使射频通道系统的无杂散动态范围得到有效提升.
图6 SFDR仿真结果

Full size|PPT slide

基于串联型架构和并联型架构的双路宽带微波光子射频通道仿真结果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串联型架构和并联型架构的双路宽带微波光子射频通道仿真结果对比
串联型架构 并联型架构
变频输出信号频/GHz 18 18
变频输出信号功/dBm ‒61 ‒42
本振泄露信号功率/dBm ‒31 /
射频信号泄露信号频率/GHz 50 /
射频信号泄露信号功率/dBm ‒70 /
本振二次谐波信号频率/GHz 56 56
本振二次谐波信号功率/dBm ‒76 ‒46
SFDR/dB·Hz2/3 94 103
综上所述,基于串联型架构的宽带微波光子射频通道存在较为严重的本振泄漏问题,同时通道射频损耗和无杂散动态范围较差,难以很好地满足高通量卫星多路变频宽频率覆盖范围的宽带高线性批量变频需求,需采取有效的措施抑制本振信号,改善射频通道损耗,消除无用交调失真信号,提高无杂散动态范围,提升变频线性度.基于并联型架构的宽带跨频段微波光子射频通道在实现宽带多路微波信号变频的同时,除了能很好地解决本振泄漏问题外,还可以大大提升射频通道系统的无杂散动态范围.

3 基于并联型架构的宽带跨频段微波光子射频通道实验结果与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用于高通量卫星的宽带微波光子射频通道系统性能,我们建立了并联型架构的宽带跨频段微波光子射频通道实验系统,如图7所示.表2为实验系统关键器件与主要参数指标.在该实验系统中,双波长光载波经光开关耦合模块后输出并行传输的三路光信号,其中两路光信号将接收到的双通道射频信号调制到光域上,输出射频调制光信号,另外一路光信号将接收到的射频本振信号经本振调制器调制到光域上,输出本振调制光信号,随后经光处理单元实现光合路、滤波及波分解复用后输出多路光信号,最后通过光电探测器实现高灵敏度微弱光信号的光电转换.其中,光滤波器采用带宽50GHz、频率间隔100GHz的梳状滤波器,调节双波长激光器的中心频率,使得双波长激光器输出光载波所在的两个通道分别位于梳状滤波器的通带内(C31、C32).对下变频通道而言,通过梳状滤波器可选择性滤出射频信号与本振信号同侧的边带;对上变频通道而言,经过光梳状滤波器可选择性滤出射频信号与本振信号不同侧的边带.该基于并联型架构的宽带跨频段微波光子射频通道既可以实现微波信号的批量上变频,也可以实现微波信号的批量下变频,还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不同频率微波信号的上变频和下变频,具有灵活批量变频的能力.其中,双波长光源输出的光载波工作波长分别为1552.50nm和1551.56nm,输出光功率均为16dBm.电光调制器的工作带宽为60GHz,插入损耗为6dB,半波电压为5V.实验测试了射频通道的频率覆盖范围及变频增益、工作带宽及带内平坦度、输入动态范围、无杂散动态范围和调制信号变频能力等.
图7 基于并联型架构的宽带跨频段微波光子射频通道实验框图

Full size|PPT slide

表2 实验系统关键器件与主要参数指标
序号 关键器件 参数指标
1 双波长光源 工作波长

C31:1552.50nm

C32:1551.56nm

输出光功率

C31:16.3dBm

C32:16.08dBm

2 光耦合模块 工作波长 1550nm波段
插入损耗 <7dB
3

电光调制

组件

射频调制

模块

工作波长 1550nm波段
3dB带宽 >50GHz

本振调制

模块

工作波长 1550nm波段
3dB带宽 >35GHz
4

光处理

组件

光合

路器

工作波长 1550nm波段
插入损耗 <7dB
光纤放大器 输入光功率 ‒27dBm~‒15dBm
光梳状滤波器 通道带宽 50GHz
通道间隔 100GHz

波分

解复用器

工作波长

C31波段

C32波段

5 光电探测组件 响应度 0.6A/W
3dB带宽 50GHz

3.1 频率覆盖范围及变频增益测试

频率覆盖范围表征微波光子射频通道的跨频段工作能力,微波光子射频通道的频率覆盖范围越宽,微波光子射频通道跨频段工作能力越强,阵列变频实现的通用性就越好.变频增益表征了微波光子射频通道的变频效率,变频增益越高,微波光子射频通道变频输出信号的有效功率就越高,变频损耗也就越小,进而能更好满足射频通道应用需求.表3表4所示为频率覆盖范围及变频增益的测试结果,其中输入射频信号功率为-30dBm.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下变频输入频率可覆盖27GHz~52GHz,输出频率可覆盖17GHz~24GHz;上变频输入频率可覆盖25GHz~27GHz,输出频率可覆盖37GHz~43GHz,且上变频和下变频的增益均优于-10dB.因此该基于并联型架构的宽带跨频段微波光子射频通道可实现宽频谱覆盖范围的信号变频,其工作频段涵盖Ku/Ka/Q/V多个频段,通用性好.
表3 下变频频率覆盖范围及功率测试

本振信号频率

/GHz

本振信号功率

/dBm

输入射频频率

/GHz

输入射频功率

/dBm

输出射频频率

/GHz

输出射频功率

/dBm

线缆损耗

/dB

变频增益

/dB

10 10 27 ‒30 17 ‒48.8 10.5 ‒8.3
19 10 41 ‒30 22 ‒47.8 10.5 ‒7.3
28 10 52 ‒30 24 ‒47.1 10.5 ‒6.6
表4 上变频频率覆盖范围及功率测试

本振信号频率

/GHz

本振信号功率

/dBm

输入射频频率

/GHz

输入射频功率

/dBm

输出射频频率

/GHz

输出射频功率

/dBm

线缆损耗

/dB

变频增益

/dB

12 12 25 ‒30 37 ‒49.5 17.7 ‒1.8
14 12 26 ‒30 40 ‒51.5 17.7 ‒3.8
16 12 27 ‒30 43 ‒55 17.7 ‒7.3

3.2 工作带宽及带内平坦度性能测试

工作带宽及带内平坦度表征射频通道的宽带处理能力,高通量卫星可覆盖Ku、Ka甚至Q/V频段,这就要求相应的射频通道满足不同工作频段的多种业务需求,以适应不同工作带宽的应用需求,即具有宽工作带宽和良好的带内平坦度.工作带宽越大,带内平坦度越好,射频通道对宽带信号的处理能力就越强.表5表6所示为基于并联型架构的宽带跨频段微波光子射频通道工作带宽及带内平坦度的测试结果.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下变频输入频率覆盖27GHz~52GHz,输出频率覆盖17GHz~24GHz,信号工作带宽为2GHz,带内平坦度优于2.76dB;上变频输入频率覆盖25GHz~27GHz,输出频率覆盖37GHz~43GHz,信号工作带宽为2GHz,带内平坦度优于2.43dB.因此该基于并联型架构的宽带跨频段微波光子射频通道可实现工作频段涵盖Ku/Ka/Q/V多个频段、工作带宽达2GHz、工作平坦度优于2.76dB的批量信号变频.
表5 下变频工作带宽及带内平坦度性能测试
输入射频频率/GHz 输入射频带宽/GHz 输入本振频率/GHz 输出射频频率/GHz 输出射频带宽/GHz 带内平坦度/dB
27~29 2 10 17~19 2 1.7
32~34 2 13 19~21 2 2.02
40~42 2 19 21~23 2 2.46
50~52 2 28 22~24 2 2.76
表6 上变频工作带宽及带内平坦度性能测试
输入射频频率/GHz 输入射频带宽/GHz 输入本振频率/GHz 输出射频频率/GHz 输出射频带宽/GHz 带内平坦度/dB
25~27 2 12 37~39 2 2.11
25~27 2 14 39~41 2 2.06
25~27 2 16 41~43 2 2.43

3.3 输入动态范围性能测试

宽带大容量、多业务信息处理和灵活载荷的配置需求,使得高通量卫星不仅可灵活地工作在任何频段,还能兼容不同功率电平、不同调制格式、不同带宽的多类型信号,这就要求微波光子射频通道在具备宽频谱范围特点的同时,还具有输入动态范围大的特点,以满足多业务处理对射频输入信号功率电平需求不同的需求.当输入射频信号频率为52GHz,输入本振信号频率为28GHz时,所测得的基于并联型架构的宽带跨频段微波光子射频通道输入动态范围结果如图8所示.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输入射频信号功率电平值在-90dBm~-30dBm变化时,该射频通道输出信号的功率仍能保持良好的线性度,即其输入动态范围为60dB,可满足不同功能、不同业务的通信及信号处理需求.
图8 输入动态范围测试

Full size|PPT slide

3.4 无杂散动态范围性能测试

在微波光子射频通道中,所接收到的微波信号包括Ku/Ka/Q/V等多种频段多种格式的信号,相对光带宽而言,这些微波信号为窄带信号,在微波光子射频通道中将不可避免地互相干扰,引入交调失真信号和谐波信号,其中三阶交调失真作为主要因素,影响微波光子射频通道的线性非失真工作能力,由无杂散动态范围表征.当输入双音射频信号频率为39GHz和39.1GHz,输入本振信号频率为28GHz时,所测得的基于并联型架构的宽带跨频段微波光子射频通道无杂散动态范围结果如图9所示,其包括热噪声与散弹噪声的噪声功率谱密度为-143.5dBm/Hz,SFDR为100dB·Hz2/3.
图9 下变频通道的SFDR测试结果

Full size|PPT slide

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表7给出不同射频输入频率下,该微波光子射频通道不同频率的下变频输出信号SFDR测试结果.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该微波光子射频通道的无杂散动态范围优于100dB·Hz2/3.
表7 不同输入频率下射频通道SFDR性能测试

输入射频频率

/GHz

输入本振频率/GHz

SFDR

/(dB·Hz2/3

39&39.1 28 100
39&39.1 17 100.2
39.9&40 17 100.5
27&27.1 10 100.02

3.5 调制信号变频性能测试

为进一步验证基于并联型架构的宽带跨频段微波光子射频通道对数字调制信号性能的影响,还展开了宽带矢量信号的EVM测试实验.在实验中输入射频信号的中心频率12GHz,调制格式为QPSK调制信号,符号速率为50Msps,输入电本振信号的频率为25GHz,输出射频信号的中心频率为37GHz.当射频输入信号功率在-40dBm~5dBm 范围内变动时,所测得的射频通道输出信号的EVM曲线及星座如图10所示.
图10 50MSps符号速率下的射频通道输出信号性能测试

Full size|PPT slide

图10中可以看出,当射频输入信号功率在-35dBm~5dBm范围内变动时,射频通道输出信号的EVM可保持在21%以内,当射频输入功率高于-30dBm时,射频通道输出信号的EVM保持在20%以内.此外,随着射频输入信号功率的降低,信号信噪比也随之降低,射频通道输出信号的EVM值及星座会快速恶化.

4 结论

高通量卫星随技术发展不断向高频段、大带宽、多波束和高容量方向发展,作为卫星载荷关键部分的射频通道需要具有宽频率覆盖范围、宽带、多路微波信号批量变频能力.本文面向当前基于微波技术的射频通道系统频率受限、带宽受限、多频率变频能力受限及通用性差等问题,在对微波光子射频通道研究现状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并联型架构的宽带跨频段微波光子射频通道实现方法,开展了相应的仿真分析及实验验证.测试结果表明:下变频输入频率可覆盖27GHz~52GHz,输出频率可覆盖17GHz~24GHz;上变频输入频率可覆盖25GHz~27GHz,输出频率可覆盖37GHz~43GHz,且该射频通道工作带宽优于2GHz,带内平坦度优于3dB,变频增益优于-10dB,无杂散动态范围优于100dB·Hz2/3.该基于并联型架构的宽带跨频段微波光子射频通道的工作频段涵盖Ku/Ka/Q/V多个频段,具有载波频率高、频率覆盖全面、多种频率同时变频、变频线性度好、模块通用化程度高等突出特点,在高通量卫星、多波束通信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刘悦. 国外高通量卫星系统与技术发展[J]. 国际太空, 2017, (11): 42‑47.
2
王丽君. 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设计因素分析[J]. 卫星应用, 2016, (5): 412‑417.
3
沈永言. 全球高通量卫星发展概况及应用前景[J]. 国际太空, 2015, (4): 19‑23.
4
李博. 国外通信卫星系统灵活性发展研究[J]. 国际太空, 2018, (5): 23‑32.
5
张航. 国外高吞吐量卫星最新进展[J]. 卫星应用, 2017, (6): 53‑57.
6
韩慧鹏. 国外高通量卫星发展概述[J]. 卫星与网络, 2018, 2018(8): 34‑38.
7
原晋谦. 国外Q/V 频段通信卫星发展态势分析[J]. 国际太空, 2020, (7): 42‑46.
8
ANZALCHIJ, LINGOP, ROYB. Application of photonics in next generation telecommunication satellites payloads[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pace Optics 2014. Tenerife: Society of Photo-Optical Instrumentation Engineers(SPIE), 2014: 183‑188.
9
ANZALCHIJ. Photonics in Next Generation Telecom Satellites Payloads[R]. UK: Airbus Defence and Space, 2018.
10
DUARTE VANESSAC, et al. Modular coherent photonic-aided payload receiver for communications satellites[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10(1984): 1‑9.
11
PIQUERASM A. Microwave Photonic Application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Telecom Payloads[R]. Spain: DAS Photonics, 2018.
12
POLOV, PIQUERASM A, MATIJ. Photonic payloads for next generation 5G satellite networks[J]. IEEE Future Networks Tech Focus, 2019, 3(3): 1‑8.
13
PIQUERASM A. A flight demonstration photonic payload for up to Q/V-band implemented in a satellite Ka-band hosted payload aimed at broadband high throughput satellites[C]//Proceedings of SPIE vol.11180.111804S. Chania: Society of Photo-Optical Instrumentation Engineers(SPIE), 2018: 120‑124.
14
BENAZETB, SOTOMM. Microwave-photonics cross-connect repeater for telecommunication satellites[C]//Millimeter-Wave and Terahertz Photonics. Strasbourg: Society of Photo-Optical Instrumentation Engineers(SPIE), 2006: 619403‑1‑619403‑7.
15
GALLOJ T, GODSHALLJ K. Comparison of series and parallel optical modulators for microwave down-conversion[J].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1998, 10(11): 1623‑1625.
16
CHANE H W, MINASIANR. Microwave photonic downconverter with high conversion efficiency[J].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2012, 30(23): 3580‑3585.
17
崇毓华,杨春,李向华,朱德沼,周正华. 一种中频相同的微波光子信道化接收机[J]. 光电子·激光, 2014, 25(12): 2294‑2299.
18
WANGW S, DAVISR L, JUNGT J,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coherent optical RF channelizer based on a diffraction grating[J]. 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2001, 49(10): 1996‑2001.
19
JIANGW, ZHAOS H, TANQ G, et al. Wideband photonic microwave channelization and image-reject down-conversion[J]. Optics Communications, 2019, 445(2019): 41‑49.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B2203202)
国家预研基金(6142411205104)
PDF(7068 KB)

2683

Accesses

0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